欧美日产国产精品_AV天堂亚洲国产AV_日韩网红少妇无码视频香港_日本另类αv欧美另类aⅴ

 电力工程师职称  浙江大学学报  水利施工  茶叶

400-789-0619
月期刊网10年专注学术咨询服务,200000作者放心选择,诚信品牌、值得信赖!
您当前的位置:月期刊网>>精神医学论文

精神医学论文范文提高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08-21 09:59所属分类:精神医学论文浏览:1加入收藏

精神医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国家级期刊 《中外医疗》 ,《中外医疗》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主办,创刊于1981年,曾用名《化工之 友》。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0742,国内统一刊号CN1

  精神医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国家级期刊《中外医疗》,《中外医疗》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主办,创刊于1981年,曾用名《化工之 友》。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0742,国内统一刊号CN11-5625/R,邮发代号80-541,系旬刊,每月01、11、21日出版,单价 10.00,全年价360.00。
  精神医学论文范文下载地址:点击这里
  【摘要】提高人文素质的教育已成为医药院校的迫切任务,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我们可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纲要课程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求真品格、促进学生的积极乐观精神等方面皆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医药院校,人文素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医药人才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谢欣等的调查表明,当前医药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很大程度上令用人单位不满,“二期预调查数据显示,高达81.72%的人认为现今医科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以‘有效与实惠’为中心,调查医学生工作态度时近五成被调查者(44.7%)认为其‘缺乏主动性和对工作的认同感’,工作态度不端正。”[1]这从某种角度揭示了当前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较为困难的原因。可见,无论从社会和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从医药院校学生的就业来看,加强医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是迫切之举。

  适逢教育部出台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在整合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的基础上,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国历来有重史的传统,对于史学的功能,“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等语早为世人熟知。除此之外,读史更能使人崇德,正如梁启超所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也。”[2]因此,有“人文学之母”雅号之称的历史课再次列入大学公共理论课的行列中,有着特别深远的意义,尤其对于历来崇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医药院校更为突出。作者在担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深刻地感受到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提高医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与如何提高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专家。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和奋斗史,尤其在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遭遇了空前的外敌入侵,几乎所有西方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都曾经侵略过我们。他们凭借科技的进步和军事的实力,以战争开路,强迫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权,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弱,延缓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并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贫穷与落后。那么,通过对这段历史如泣如诉般的讲授,同时借助于一些历史电影的镜头和视频,必然能激起学生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我们在讲授“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圆明园》,这是一部尊重史实的近唯美主义的史诗电影,学生们看到了一座荟萃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精华的旷世皇家园林的毁坏,目睹了西方列强对中国财富的掠夺和古迹的破坏,他们震撼于西方强盗们的野蛮行径,心底升起的是对苦难祖国的深深同情与热爱。又如,我们在讲授“五四运动”一章时,插入剪辑后的电影《我的1919》,该片以1919年“巴黎和会”为背景,通过中国外交使团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的真理。这对学生们的心灵震撼是非常强烈的,使他们切身感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意蕴,体会到国家的兴旺发达、蓬勃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幸福安康,离不开每一个人作出的贡献,从而激发起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他们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

  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是一种大爱。一旦我们的学生拥有了这种大爱的胸怀和精神,他们才能形成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这是医药院校学生必备的一种人文素质。“医乃仁术”,要求医学以生命为本,敬畏生命,而不是让生命乞怜于医学。这才是真正的、完美的医学。这种对生命敬畏感的形成,源于一种内心崇高的信仰,这种信仰就是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只有在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驱使下,我们医药院校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关爱生命,敬畏生命,从而努力地去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研制出能帮助人类解决疾病痛苦的良药,练就出更加精湛的医术。

精神医学论文范文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的品格

  史学虽然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但是它有着科学的精深严谨。它是对过去的人、物和事件的研究,它不可凭空臆说,必须是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尽力得出合乎当时史实的结论。诚如北京大学的茅海建教授指出的:“尽管现代史学理论已经证明了再现历史之绝对不可能,但求真毕竟是治史者不灭的梦境。”[3]可见,求真可以说是史学研究和史学教学的最高追求。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努力地向学生灌输史学的求真精神。例如,我们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节时,我们没有宥于旧说,对于鸦片战争时期的主战派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评价,而是结合学术界挖掘的新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对于当时中国朝野上下昧于世界大势的真相给予正确的认识。甚至于对于当时号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不是只有肯定,因为作为朝廷钦差大臣的他,身处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广州,但是对于英国发动战争的信号没有作出及时与正确的反应,说明了他对于西方的认识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从而形成对于历史人物更加全面的认识。再如,我们在讲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对于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地位与作用的问题,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结合中国抗战的三个阶段逐一地展开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国民党在抗战的前期是积极地抗战,但是在抗战的后期转向消极、被动。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力图培养我们学生求真的精神,做到“论从史出”,以科学和真诚的态度对于一切事物。

  求真是医药院校学生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只有具有了求真的品格,我们的学生才能以真诚的态度去善待他人、善待生命。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陈晓兰医生,就是对于医药人员必备的求真精神的最好诠释。但是,历经9年的举报上访之路,陈晓兰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如果我们每一个医药院校的学生都能拥有求真的品格,那么,陈晓兰就不再会是同行眼中的另类,也就不再会有目前那么紧张的医患关系。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育,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奋斗,是纲要课程教学的主题所在。围绕这两大主题,近现代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浴血沙场,进行前赴后继的斗争,才在失败之中开创出一条走向胜利之路。因此,中国近现代史既是一部沉沦史也是一部奋起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曾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如在大革命时期,国民党背叛革命,对革命力量进行大肆的屠杀,中国共产党人由5.8万人锐减到1万人,同时,中共党人领导发动的近百次武装起义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在如此惨重的打击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气馁,而是在失败之中,勇往直前,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继续探索,直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引领中国革命走向最后的胜利。再如,在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凌厉攻势,还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叫嚣,加之国民党正面战场大片国土的沦陷,“失败论”弥漫国内。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这种局势吓倒,而是深入地对中日双方的国情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理论:抗战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这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举不胜举。我们在教学中,突出这种精神的灌输与引导,教育我们的学生从先辈的身上继承这种精神,在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决不轻言放弃,以积极进取、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一切。

  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对于医药院校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和必需。因为他们跨入社会之后,主要是与病人和疾病打交道。这是一个需要激励和关怀的群体,它需要我们的医药人员以积极健康乐观的面貌出现在病人面前。尤其在今天这个“癌魔”肆虐的时代,众多的病人并非病死而是吓死,因而更加迫切地需要我们的医护人员具有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以此去感染和激励病人,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从而增强他们战胜病魔的力量。

  概而言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绝非部分世俗论者眼中的毫无用处。它对于目前依旧重视科技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的医药院校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它可以弥补学生历史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欠缺,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应给予纲要课程应有的关注与重视,努力探寻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以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之效。

  【参考文献】

  [1]谢欣等.用人单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需求与评价的调查[J].西北医学教育,2007(6):1072.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M].北京:三联书店,1995:扉页.

上一篇:精神医学论文发表之精神疾病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效果
下一篇:容易发表的医学期刊入选论文范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