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产国产精品_AV天堂亚洲国产AV_日韩网红少妇无码视频香港_日本另类αv欧美另类aⅴ

 电力工程师职称  浙江大学学报  水利施工  茶叶

400-789-0619
月期刊网10年专注学术咨询服务,200000作者放心选择,诚信品牌、值得信赖!
您当前的位置:月期刊网>>药学论文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投稿入选论文范文参考

发布时间:2015-01-22 15:00所属分类:药学论文浏览:1加入收藏

《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是于1985年由国家科委批准、中国药学会主办、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承办、由韩启德院士为主编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一级学术刊物,也是我国中文 核心期刊 之一。本刊主要报道我国临床药学及相关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是于1985年由国家科委批准、中国药学会主办、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承办、由韩启德院士为主编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一级学术刊物,也是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本刊主要报道我国临床药学及相关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有关临床用药的基础研究,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动力学、血药浓度监测以及有关医院药学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实践。
  [摘要]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治疗24周的HBsAg定量变化情况。 方法 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分别检测并记录0、4、8、12、24周血清HBsAg及HBV DNA定量水平。 结果 恩替卡韦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及HBV DNA定量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定量与HBV DNA定量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 HBsAg定量的变化可预测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关键词] 乙型肝炎,HBsAg,HBV DNA,恩替卡韦

  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的重要标志物,与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疾病转归以及疗效预测等的关系非常密切。HBsAg定量水平与肝组织内HBV cccDNA水平呈显著相关关系,反映肝组织内HBV的复制程度,因此也逐渐用于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的监测。本研究旨在探讨HBsAg定量对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断和治疗的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28.5~64.0岁,中位年龄46.5岁。HBeAg阳性患者28例,HBeAg阴性患者30例。诊断标准参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1],血清HBsAg、HBeAg或抗-HBe阳性,HBV DNA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排除其他病毒感染,无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施贵宝公司生产,批号1401671)抗病毒治疗,0.5 mg,1次/d,治疗0、4、8、12、24周时检测HBsAg和HBV DNA,HBsAg检测采用Architect HBsAg定量检测系统。HBV DNA定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下限为500 IU/ml。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恩替卡韦治疗后HBsAg及HBV DNA定量的变化情况

  恩替卡韦治疗后,HBsAg及HBV DNA定量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和0.002)(图1)。

  2.2 恩替卡韦治疗后HBsAg定量与HBV DNA变化的相关性

  恩替卡韦治疗后,对HBsAg 定量和HBV DNA定量在第0、4、8、12、24周时的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基线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两者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0.59、0.68、0.71、0.62,P<0.05)。

  3 讨论

  HBV的活跃复制不但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而且是其重要的不良预后因素[2]。HBsAg水平不仅可反映外周血中HBV 的复制程度,而且与肝组织内HBV cccDNA的复制水平相关[3]。基线HBsAg水平定量测定联合抗病毒过程中HBsAg水平的下降速度,有助于识别抗病毒治疗潜在的应答者,进而选择合理的药物和疗程[4]。

  HBsAg的清除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理想目标[5]。一项研究[6]纳入3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PegIFN-α-2a或拉米夫定治疗,治疗48周时PegIFN-α-2a联合拉米夫定或安慰剂组HBsAg下降均值分别为0.71log10 IU/ml和0.67log10 IU/ml,拉米夫定单药组为0.02log10 IU/ml,治疗结束时PegIFN-α-2a治疗组比拉米夫定组更多的患者达到HBsAg<100 IU/ml。治疗48周时HBsAg<10 IU/ml和治疗时HBsAg下降>1log10 IU/ml与治疗后3年时持续HBsAg清除显著相关。国内的一项研究纳入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结果发现完全应答组在48周时的HBsAg和HBeAg定量与治疗前平均水平比较显著下降,而部分应答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着疗程的延长HBsAg定量逐渐下降,提示HBsAg定量水平可以反映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动态监测HBsAg定量水平有助于判断治疗的应答情况,进而指导下一步治疗。

  HBsAg定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HBV cccDNA检测的替代标志物[7],而且与血清HBV DNA变化情况存在一定相关性[8]。一项研究[9]纳入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后HBsAg与血清HBV DNA(r=0.636)、肝内总DNA(r=0.519)和cccDNA(r=0.733)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10]发现,HBsAg定量值在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呈逐渐下降趋势,3组的中位数分别为2361.10、1001.64、594.35 IU/ml;HBV DNA定量值在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的中位数分别为5.3579、4.2207、1.0000 log10 copies/ml;HBsAg与HBV DNA在乙型肝炎组(r=0.297)、肝硬化组(r=0.346)、肝癌组(r=0.452)均呈正相关。本研究也发现HHBsAg定量与HBV DNA定量呈相关性,与国内外研究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恩替卡韦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定量水平明显下降,并与HBV DNA定量水平的变化呈正相关,因此可作为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 19(1):13-24.

  [2] Trépo C,Chan HL,Lok A.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Lancet,2014,S0140-6736(14):60220-60228.

  [3] 李韦杰,李伯安,赵景民,等.5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与血清HBsAg定量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815-817.

上一篇:现代临床医学投稿改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下一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格式范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