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再次剖宫产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4-11-21 11:35所属分类:药学论文浏览:1次加入收藏
剖宫产是指经腹部切开子宫壁将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的一种手术, 避免因阴道生产可能对婴儿或母亲性命及健康造成损害[1]。近年来, 剖宫产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而再次剖宫产率也随之增加。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推荐 《中医药管理杂志》 是国家中医药管
剖宫产是指经腹部切开子宫壁将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的一种手术, 避免因阴道生产可能对婴儿或母亲性命及健康造成损害[1]。近年来, 剖宫产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而再次剖宫产率也随之增加。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杂志推荐《中医药管理杂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惟一一本国家级管理类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再次剖宫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再次行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 进一步分析再次剖宫产的高危因素、再次剖宫产指征以及手术时机等。结果 50例再次行剖宫产患者中, 16例出现术中出血, 出血发生率为32.00%, 平均出血量(490±305)ml, 而50例患者均出现腹腔粘连。其中导致出血的原因包括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切口裂开、子宫破裂。再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为头盆不称、胎儿窘迫、妊娠高血压疾病等。而手术时机为在临产前和临产时进行手术。结论 再次剖宫产对产妇影响较大, 应不断提高产科质量, 降低剖宫产率, 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再次剖宫产,高危因素,剖宫产指征,手术时机,临床观察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peated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50 cases of repeated cesarean section, and there wa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indications, and operation time of repeated cesarean section. Results Among the 50 cases of repeated cesarean section, there were 16 cases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the bleeding incidence was 32.00%, and the average blood loss was (490±305) ml, and there were 50 cases of abdominal cavity adhesion. The causes of hemorrhage included contractions fatigue, placental factors, incision dehiscence, and uterine rupture. Repeated cesarean section had the surgical indications as cephalopelvic disproportion, fetal distress,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etc. Operation time was before or during birth. Conclusion Repeated cesarean section has strong influence on parturient. Improving obstetric quality and reducing cesarean section rate are worthy of clinical reference.
【Key words】 Repeated cesarean section; High risk factors; Cesarean section indications; Operation time; Clinical observation
研究发现, 若盲目的提高剖宫产率不但不能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 反而还会对产妇造成严重的影响[2]。为了进一步分析再次剖宫产的高危因素、再次剖宫产的指征以及手术时机的问题, 本院对2013年1月~2014年5月50例再次行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再次行剖宫产患者50例, 年龄25~42岁, 平均年龄33.5岁, 孕周37~42周, 平均孕周39.5周, 再次妊娠间隔年限<2年患者12例, 2~3年患者23例, 3年以上患者15例;再次剖宫产切口选择:腹壁纵切口18例, 腹壁横切口32例。再次妊娠间隔年限<2年患者与2~3年患者、3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 切口选用腹壁纵切口的患者手术方式为沿着原手术切口的瘢痕行纵向切口, 而切口选用腹壁横切口的患者手术方法为沿着原手术瘢痕行横向切口, 然后将皮肤切开后对皮肤层瘢痕进行修剪, 再将腹壁各层逐层切开, 腹腔打开后, 将子宫下段完全暴露在视野下, 采取同常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方法来取胎。
1. 3 观察指标[3] 再次剖宫产的高危因素、再次剖宫产指征以及手术时机等。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再次剖宫产的高危因素 50例再次行剖宫产患者中, 16例出现术中出血, 50例均出现腹腔粘连。出血发生率为32.00%, 平均出血量(490±305)ml, 其中导致出血的原因包括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切口裂开、子宫破裂。详见表1。
2. 2 再次剖宫产的指征 50例再次剖宫产患者中, 行再次剖宫产的指征有以下方面:瘢痕子宫15例, 头盆不称12例, 胎位不正10例, 胎儿窘迫8例, 胎膜早破2例, 妊娠高血压疾病2例, 子宫破裂1例。 2. 3 再次剖宫产手术时机 临产前手术12例, 临产时手术38例。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表明, 我国的剖宫产率为46.2%, 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 再次剖宫产率也随之升高[4]。随之而来的就是术中出血和腹腔粘连等现象有所增多, 已经成为再次剖宫产术的高危因素, 术中出血率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原剖宫产手术瘢痕的存在, 前次手术导致切口愈合不良甚至出现感染等进而导致腹腔粘连的发生, 这些使再次剖宫产术的难度大大增加, 切口不慎裂伤, 导致术中出血发生率增高[5]。进一步研究分析, 造成术中出血的原因主要在于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切口裂开、子宫破裂等, 究其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首次剖宫产术中残留的子宫瘢痕。由于该瘢痕的存在, 使得胎盘附着造成了胎盘粘连与植入, 或者该处子宫切口的弹力较差造成了切口的撕裂, 或者影响了子宫收缩力从而引发出血等。此外, 原手术的瘢痕较大、切口感染等都可能导致子宫切口的愈合不良, 从而使得重复剖宫产术中子宫破裂发生率升高。
严格掌握再次剖宫产术的指征, 研究分析[6], 瘢痕子宫占第一位, 头盆不称居第二位, 胎位不正和胎儿窘迫等为第三位。瘢痕子宫并非再次剖宫产的绝对指征,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要采取谨慎的态度, 分娩前应严格行彩超检查了解胎儿及胎盘位置及子宫瘢痕处的情况, 严密观察,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提高瘢痕子宫妊娠的阴道分娩率, 不仅可以减少再次剖宫产给患者带来的危险和并发症, 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手术痛苦和经济负担。
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 不外乎就是在临产前还是在临产时进行再次剖宫产, 选择再次剖宫产的时机尤为重要, 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时机的选择既要保证母婴的安全又要降低新生儿和产妇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是胎儿窘迫和子宫破裂, 而多数胎儿窘迫和子宫破裂均发生在临产时, 因此时机的选择在临产时38~40周为宜, 要保证胎儿成熟的基础上,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剖宫产手术后再次行剖宫产术高危因素主要包括腹腔粘连和术中出血, 而50例再次行剖宫产患者中, 16例出现术中出血, 出血发生率为32.00%, 50例患者中均出现腹腔粘连。再次剖宫产指征包括瘢痕子宫、头盆不称、胎位不正、胎儿窘迫、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疾病、子宫破裂。大部分手术时间在胎儿成熟时, 50例患者中, 38例在临产时进行。
综上所述, 应注意再次剖宫产的高危因素, 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再次剖宫产患者术中出血率及腹腔粘连的发生。其次应严格把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 尽早发现胎儿窘迫及先兆子宫破裂急重症, 及早行剖宫产术, 保障新生儿和产妇的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 曹利娟.疤痕子宫妊娠再次剖宫产临床分析.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2):66-67.
[2] 刘世英.两种剖宫产手术方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观察.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19):3195-3196.
[3] 许琳.首次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临床影响分析.河南医学研究, 2013, 22(6):852-853.
[4] 陈丽霞.首次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分析.吉林医学, 2014, 35(14):3104-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