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论文投稿使用安尔舒治疗妇产科脂肪液化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4-06-17 15:05所属分类:药学论文浏览:1次加入收藏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善,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日趋增多。 摘要:目的:观察安尔舒、安立舒外敷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1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与治疗组(87例),其中对照组,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善,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日趋增多。
摘要:目的:观察安尔舒、安立舒外敷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1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与治疗组(87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换药治疗,治疗组予安尔舒、安立舒外敷促进切口愈合,观察两组的腹部切口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最短3天,最长6天,平均(4±2.2)天,而对照组为7~21天,平均(13±7.5)天,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使用安尔舒能明显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关键词:药学论文投稿,安尔舒,妇产科,脂肪液化
脂肪液化,延长切口愈合时间,不仅住院时间长,且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虽然处理的方法很多,如传统的清创换药、使用胰岛素、微波照射等,但疗程均较长。我院自2011年1月~2012年7月,对妇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病人,切口外敷安尔舒,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收集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院妇产科术后肥胖病人,术前排除l糖尿病、/高血压、肾病、重度贫血等内科合并症,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所有病例均为下腹部第次手术,取Pfannenstiel切口,术中测量皮下脂肪厚度4~10cm,平均(6.7±1.7)cm,均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术后常规静滴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以及灭滴灵3天,后改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1.2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术后3天左右发现切口皮肤发红、疼痛、局部渗液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表现,而体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1],渗液镜检见较多脂肪滴,连续2次以上培养无菌生长,遂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1.3治疗方法:治疗组使用安尔舒20g,常规消毒后,用生理盐水将残留的消毒剂清洗干净,将生物胶均匀涂抹在手术切口创面上,薄薄一层(1~2MM)即可等产品干后成膜之后再加盖纱布。使用医用一次性透气纱布,但必须保证纱布的透气性。用胶布固定好。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10.0软件包中,两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及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研究中病例种类包括子宫肌瘤、异位妊娠、卵巢囊肿、破腹产、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为此所行手术方法包括子宫肌瘤挖除术,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经腹次全子宫切除术、卵巢囊肿剔除术、异位妊娠行输卵管保守手术及行一侧输卵管切除术。治疗组87例,年龄25~63岁(46.1±6.3岁)。对照组75例,年龄20~65岁(47.3±7.1岁),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种类以及手术方式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伤口愈合情况:安尔舒治疗组未发生切口愈合不良,而对照组有24例(32%)须清创后并用无菌蝶形胶布固定切口,有2例行二次清创缝合术。治疗组伤口愈合时间3~7天(平均6±3.2天),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伤口愈合时间(7~21天,平均13±7.5天)(P<0.05)。
3讨论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关系,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所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组织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为追求切口小而使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2]。一旦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人负担及医生的工作量。本治疗组87例,采用安尔舒外敷切口,取得满意效果。因安尔舒来源于深海的天然改性阳离子生物高分子材料。具有强大的促进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增生作用、长高效抗感染的机理。从而加速了切口愈合,使切口甲级愈合率达到100%,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并有平衡修复、减少瘢痕增生。减轻了医疗费用,还达到美体的效果。不失为一种方便、经济、疗效显著,美观的一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也未发现全身及局部过敏反应,进一步证实了安尔舒在脂肪液化修复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此结果中表明,对肥胖者,皮下脂肪较厚的手术后患者,采用安尔舒外敷切口能够明显缩短手术伤口愈合时间,修复平整,、瘢痕少,疗效满意,并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苏明宝,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整治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44
上一篇: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发表论文
下一篇:西南国防医药药学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