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职称论文发表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MSCT30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5-05-08 15:31所属分类:临床医学论文浏览:1次加入收藏
医学职称论文发表 优秀期刊推荐 《临床消化病杂志》 是 教育 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全国性期刊,是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 核心期刊 。 本刊一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不渝地贯彻为社会主义医学服务、为社会主义建
医学职称论文发表优秀期刊推荐《临床消化病杂志》是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全国性期刊,是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一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不渝地贯彻“为社会主义医学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办刊方针和 “以临床为主,兼顾普及与提高”的办刊宗旨。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气管憩室的价值。方法:对MSCT诊断的气管憩室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位置、形态、大小及其与气管间的关系。结果:30例气管憩室有30例位于胸廓入口平面,其中有29例位于气管右后方,1例位于气管前方。30例均位于T1-3水平,形态囊状17例,不规则状13例。直径5-24 mm,有3例可见气管壁局限性缺损,有12例患者气管有细管或细线状低密度影与憩室相通,有1例同时伴有气胸及纵膈气肿。结论:气管支气管憩室发病率低,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经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 气管,支气管,憩室,MSCT
气管支气管憩室(TBD)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气管局部先天性缺陷。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层螺旋CT(MSCT)的日益普及,为发现TBD提供了较好的检查手段,很大程度提高了TBD的检出率。本文收集累及气管TBD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其MSCT表现,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经MSCT诊断的气管支气管憩室患者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23~86岁,平均50岁。其中16例患者存在咳嗽、胸痛,还有咳痰、咯血、胸闷、气短等症状。1例因自发性气胸给予CT检查发现,2例因肿瘤术后常规检查发现,其他均是常规检查中无意发现的。
检查方法:采用GE HiSpeed 16层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保持平静状态,吸气后屏住呼吸,对胸廓入口至肺底进行连续扫描,层厚5 mm,螺距0.938,骨算法重建模式,矩阵512×512。扫描后重建成层厚1.25 mm的薄层用于观察,部分阳性病例在ADW4.4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小密度投影(MinlP)、容积再现(VR)、仿真内镜(VE)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扫描参数管电压130 kV,管电流采用智能毫安,FOV:35cm,肺窗:窗宽1200 HU。窗位-700HU,纵膈窗:窗宽400 HU,窗位40 HU。在气管旁气囊影(PAC)最大冠状、矢状面重组图像上测量其径值,多发者取其较大者作为测量对象,实时MRR在两个方位上沿着PAC与气管间含气通道影同时调整中心线作倾斜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重建。
结果
本组30例气管憩室有29例位于胸腔入口平面气管右侧偏后(图1、图2和图4),有1例位于胸廓入口平面气管前方(图3)。主要有囊状和不规则状腔隙2种形态,其中囊状17例,不规则状13例,直径5~24mm,平均12mm,能够显示其连通管腔者15例,其余未能完全显示连通管腔。30例患者中,反复咳嗽16例,反复咳嗽伴声音嘶哑,喉部不适2例,无明显阳性病史11例。
气管憩室的影像表现:MSCT表现为在胸廓入口平面气管旁,出现类圆形和不规则状含气低密度影,CT值-280--970 HU,平均-680 HU,稍高于同平面气管的CT值。单发17例,其中单发多囊6例,多发13例;本组病例憩室与气管的距离0-5 mm,平均3 mm,有3例可见气管壁局限性缺损,有12例患者气管有细线样低密度影与憩室想通,有1例同时伴有气胸及胸壁皮下气肿。
讨论
病因和病理:气管憩室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累及气管和主支气管,突出于气管和支气管腔外的囊性病变,常有较窄的颈部。因气道最小阻力点位于气管胸内外交界区,所以其大多数位于胸廓入口平面。气管憩室多见于气管后壁,左后壁因有食管支撑不易出现气管憩室,所以其多见于右后壁。在已有文献中,气管憩室的病因和病理分型有不同的叙述,多数文献将气管憩室分为先天性、后天性2种类型,后者又分为后天牵引和后天挤压2个亚型。先天性气管憩室多由于胚胎期气管发育不完全引起的突起,或者局部气管软骨环及软骨间膜的异常发育和薄弱而形成憩室。后天牵引型主要是因为局部淋巴腺炎等发生粘连和牵拉导致的。后天挤压型是气道发育薄弱和气腔内压力升高等。
气管憩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气管旁含气囊肿影,有细管或有小缺损与气管相通(图4)。囊肿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囊内可见不规则线状和条索影,多囊憩室呈葡萄串样改变。当气管憩室内压力发生突然增高时,可以引起气管发生撕裂,导致大量气体进入纵膈,从而引起纵膈、腋下、皮下出现气肿。当少量气体进入纵膈,可在胸骨、胸锁关节周围、肩关节内发现条片状或黄豆大小气泡影,CT值-400 HU,气体可以逐渐被吸收,但是可反复出现。气管憩室应该首选CT薄层扫描检查,不但能够提高检出率,而且能够对整个憩室及其与气管、支气管的沟通情况进行观察。
气管憩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TBD的确诊方法包括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造影、螺旋CT、手术病例等。由于憩室内所含气体属于天然阴性造影剂,所以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基本可取代支气管造影,而纤维支气管造影及手术均为有创检查,应谨慎选择。在纵膈内如出现气管、支气管和含气囊肿紧密毗邻且相互沟通即可诊断为气管支气管憩室。其鉴别诊断有纵膈内含气型支气管囊肿喉气囊肿、肺尖疝、肺尖肺大泡、Zenker's憩室等疾病。支气管囊肿极少形成含气气腔,并且只有与气管支气管腔沟通才有可能内含气体。含气型支气管囊肿一般较大,边界光整,一般呈圆形,向气管支气管的开口也较小。喉气囊肿位置较高,与咽喉部相通;肺尖疝与肺尖部相连,其内可见肺纹理;肺尖肺大泡为含气腔影,边缘菲薄,与气管不通,通过多平面重建可鉴别;Zenker's憩室位于食管入口平面,与食管相通。
过去认为气管憩室罕见,笔者发现在工作中并不少见。随着科技的发展,MSCT是发现气管憩室的最好方法之一,MSCT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所显示的细微结构也越来越多,通过冠状面、矢状面重建技术显示出病灶,用薄层能够显示小病灶,能清楚地显示病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