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投稿针灸舒经调脏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
发布时间:2015-01-14 15:55所属分类:临床医学论文浏览:1次加入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舒经调脏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31例临床疗效。 方法 将62例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针刺治法(舒经)的基础上加腹针治疗(调脏)。2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30 min,10天为1疗程
摘要:目的 观察舒经调脏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31例临床疗效。 方法 将62例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针刺治法(舒经)的基础上加腹针治疗(调脏)。2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30 min,10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连续治疗2~5个疗程。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8%,对照组总有效率83.9%,2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舒经调脏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能做到“标本兼治”,取得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面瘫,气虚血瘀证,舒经调脏法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歪斜”。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面瘫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对面瘫实证患者。但在临床治疗中笔者发现,常规针刺对面瘫气虚血瘀证效果不尽人意,常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何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率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自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常规取穴舒通经络的基础上加上腹部调理脏腑的穴位,笔者称其为“舒经调脏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针灸科门诊共62例,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疏经调脏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1例。治疗组 31例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35岁~76岁,平均57.6岁,病程1月~6月,平均53 d;对照组31例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32岁~75岁,平均58.5岁,病程54天~6月,平均51 d;2组患者在姓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面瘫诊断标准[1]。①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的疼痛或发热。② 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③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④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1.3 排除标准 因格林巴利综合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I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⑴针具:采用0.30 mm×25 mm-5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⑵取穴及操作:主穴取地仓、颊车、阳白、太阳、下关、巨